觀學院:張指導您好,興趣班式最近世界杯如火如荼地進行著,張玉足搞作為觀眾你是寧國那青如何看球的?作為一名前“國腳”、現在的不好足球教練,專業人士看球和我們普通人有什么區別? 張玉寧:我每天都在看球。訓和在家是月薪和太太一起拿著iPad看,偶爾也會邊直播邊看球,興趣班式和球迷、張玉足搞粉絲互動,寧國那青一起看球一起分析。不好 作為專業人士,訓和確實會和普通人看球有所不同,月薪球迷最關心的興趣班式可能是輸贏,但我作為足球教練和教練員的張玉足搞講師,會首先關注每個球隊的寧國那青戰術、整體的攻防布局——怎么調整、采取何種攻防節奏、怎么換人,等等。比如,此刻球在右邊,我就要關注左邊后衛的位置好不好、左邊前鋒的進攻是否到位。 觀學院:這次世界杯上很多亞洲國家大放異彩,也勾起了很多中國人的回憶。當年的國足,包括您這一屆,和卡塔爾、沙特、日本這些隊伍都有過不少“交集”,包括“勝績”吧。您怎樣看待國足曾經的這段“光輝歲月”? 張玉寧:是的。說到卡塔爾,那個年代,中國足球打卡塔爾還是很輕松的——我們當時的主教練霍頓每場比賽之前都會對我說:“你先上去進兩個球,你要是想下來就告訴我一聲,你要是還想踢,你就繼續”。真的,那時候中國的足球水平還是相當高的。 2015年國足在亞洲杯1:0戰勝沙特(圖片來源:新華網) 確實,那個時代足球非?;?,我們的成績也非常好。2001年,我們世界杯出線了,參加了2002年日韓世界杯。當時雖然國奧還沒出線,但是整個足球水平都是往上走的。 不過,有往上走,自然也會有往下走。這幾年來,雖然恒大、亞冠這些球隊表現不錯,但總體還是在往下走。 我覺得上下起伏是很正常的一件事——足球作為一個產業,就像一個公司一樣,有盈利的時候也有虧損的時候,有好的時候也有差的時候,取決于怎么運營它。 觀學院:那在您看來,您這一屆“打進世界杯”的國足和現在的年輕一輩國足區別在哪里?是什么造就了當年中國足球比較繁榮的局面? 張玉寧:有很多區別,最大的區別是體制的不同。中國足球在1994年之后才正式走上職業道路;在那之前,足球隊是“體工隊”,屬于“專業隊”,和現在的“職業隊”是有區別的。我們這一代開始踢球時,校有校隊,區有區隊,市有球隊,省有省隊,逐級選拔。每個年齡段也有各自的球隊。雖然當時的訓練場地遠遠不如現在——有時就在沒有草皮的光禿禿的土地上訓練,但分級非常清晰、正規。 我們當時處在一個交替階段,雖然我們在運動員時期踢的是職業聯賽,但我們的選拔和成長靠的是體育運動學院,也就是大家平時說的“體?!?。我當時所在的遼寧體育運動技術學院里,我們足球運動員和田徑、游泳、羽毛球、乒乓球等其他各種項目的運動員一起上學、一起訓練。 而現在的年輕一代沒有經歷過專業隊,他們中大多數人的起點都是俱樂部,已經基本看不到當年那樣正規的分級和選拔制度了。 體校教練在河南某地中學指導女足訓練(圖片來源:網絡) 觀學院:那現在從一個普通的有志于踢足球的孩子要成長為一名職業運動員,他的成長路徑是什么樣的?您認為是什么造成了年輕一輩球員的“退步”? 張玉寧:現在,大部分有志于成為足球運動員的孩子都會先參加小型俱樂部,比如一些青訓機構,在這些機構里付錢買課,然后按時訓練。這類課程有點類似于興趣班,大部分訓練都安排在周末,周一到周五都不訓練。 這種興趣班式的訓練基本上沒什么門檻,也不需要經過選拔。對于踢得好的孩子,可能會減免一點費用或者免費,但前提是要簽一些協議。 我認為在現在的環境下,這樣的“起步條件”相比我們那個時代的體制,要打造大批高水平的足球職業運動員是很難的。 首先是選拔的問題?,F在的孩子們大部分時間是在上學和補課,能夠真正來參與足球的孩子是非常少的。孩子自己有極強的意愿、父母支持且有足夠的經濟實力、遇到好的教練、有機會和實力較強的球員一起訓練——要同時滿足這些條件太難了。我們那時候,會有教練去學校里選拔——學校老師發現有潛力的孩子就報上去,教練過來一看,你是這塊料,就可以去體校上學了。 再者是訓練時間很難保證。體校里周一到周五當然也上課,但不會因此忽略訓練——我們早晨五點開始訓練,練到七點多去吃飯,八點開始上課,下課后繼續訓練。這樣一來,我們至少可以保證每天有一次到兩次的訓練。而現在這些孩子只有周末才來訓練,就像是上娛樂性質的體驗課似的,根本沒有花足夠的時間。 想練好一項運動,最少要花一萬個小時。如果一天練個三個小時以上,那十年就能練滿一萬小時;而如果訓練時間太少,那可能二十年、三十年才能踢明白——到那時候,就只能做業余足球愛好者,走不了職業道路了。 另外,有些孩子和家長把目標定得太高,孩子還沒開始訓練,家長就問教練:“我這孩子能不能進國家隊?”我覺得,比起問教練“能不能進國家隊”、“能不能進職業隊”、“能不能賺到錢”,更應該問孩子“你有沒有興趣”、“你想不想踢球”。 孩子們在進行課外足球訓練(圖片來源:網絡) 我小時候從沒想過我將來會進國家隊、會進職業隊,不會特別焦慮。當時我每天只是很單純地想著好好踢球,晚上睡覺之前復盤白天的訓練,琢磨“這個球是怎么丟的”、“這個球我是怎么搶到的”,甚至為了一個丟掉的球反復想好幾天,這個過程類似于“悟道”。 但現在的年輕人很難這樣專注了。他們踢球時可能挺開心,但踢完就打游戲去了,只記得游戲里人物的技能,把訓練內容拋到了腦后。這個網絡發達、信息豐富的高科技時代對他們“專注力”必然是會產生影響的。 想要走到金字塔的塔尖,就要做出很大的犧牲和努力,在達到那個“門檻”、狀態穩定之前需要遠離網絡、游戲甚至電視,只靠受幾個球星鼓舞后的一時熱血沸騰是不能成功的。就像我剛才說的,在兩三年內就練滿一萬小時的人,和每天只練半小時、一小時的人,差距會越來越大、越來越明顯。我遇到很多孩子很有天賦、被寄予厚望,但是自己不夠努力,無法抵抗外界的誘惑,把精力放在了吃喝玩樂上而沒有放在踢球上,最終離足球越來越遠,成為了“曇花一現”的球員。 最后一個因素是理念問題。大部分球員練習足球,只是為了拿一個一級運動員證或者二級運動員證,在考大學時加分。這些球員的出發點就是為了加分,而不是為了踢球。